重阳的由来和习俗
重阳节,又称重九节、晒秋节、登高节、菊花节等,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。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期,定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。这个时节,正值秋高气爽,菊花盛开,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“菊花节”。
重阳节的由来有很多说法,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源于古人对山神的祭祀。古人认为,山神能保佑他们平安度过疾病和灾害,所以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,祈求山神庇佑。后来,重阳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登高、赏菊、佩茱萸、吃重阳糕等习俗的节日。
1. 登高: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,此时登高远眺,既可欣赏美丽的秋景,又可锻炼身体,寓意着祛邪避祸、健康长寿。
2. 赏菊: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之际,菊花象征着高洁、坚贞、长寿,因此赏菊成为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。人们还会将菊花插在发髻上,或制成菊花酒、菊花糕等食品。
3. 佩茱萸: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,古人认为茱萸有避邪、驱虫的功效。在重阳节这天,人们会将茱萸插在发髻上,或制成香囊佩戴,以祈求平安。
4. 吃重阳糕:重阳糕是一种用糯米、豆沙等食材制成的传统糕点,因糕点上有九层,故称为“重阳糕”。吃重阳糕寓意着步步高升、吉祥如意。
5. 敬老:重阳节还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,民间有“九九重阳,人寿年丰”的说法。在这一天,晚辈会向长辈表达敬意,赠送礼品,共同度过一个欢乐的节日。
总之,重阳节是我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,通过各种习俗活动,既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,又传递了尊老敬老的美德。
- 关注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