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九重阳节回娘家有何说法
重阳节,又称重九节、晒秋节、踏秋节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。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,因“九九”与“久久”谐音,有长久长寿的寓意。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期,普及于唐代,唐代以后,重阳节逐渐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节日。在这个节日里,人们会登高、赏菊、佩茱萸、吃重阳糕等。
关于重阳节回娘家的说法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:
1. 重阳节是老年人的节日。在古代,人们把九看作是阳数,所以称重阳。九月初九,日月逢九,双九重阳,故名重阳节。这个节日是对老年人的尊敬和祝福,希望他们健康长寿。因此,在重阳节这一天,出嫁的女儿会带着礼物回娘家,看望年长的亲人,表示对长辈的孝敬。
2. 重阳节有“登高”的习俗。登高寓意远离灾难、避邪驱鬼。出嫁的女儿回娘家,与家人一起登高,可以祈求家庭和睦、幸福美满。
3. 重阳节正值秋收季节。在农耕社会,重阳节前后是收获的季节。出嫁的女儿回娘家,可以帮娘家收割庄稼,分享丰收的喜悦。
4.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习俗。茱萸是一种具有驱邪、避邪作用的植物。出嫁的女儿回娘家,为长辈佩茱萸,寓意驱邪避祸,祝福长辈健康长寿。
总之,重阳节回娘家的说法主要体现在对长辈的孝敬、祝福、尊敬以及对丰收的庆祝。在现代社会,重阳节回娘家的传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,如关爱老人、团圆和谐等。
- 关注微信